关于足球战术,有哪些理论会容易被误解?
在足球战术里面,最容易被大家误解的一个词是“全攻全守”,极容易曲解它的意思。
熟悉足球的球迷会知道,全攻全守是指球队所有队员全部都可以执行进攻和防守的职责,在场上的位置是流动的,可以互相和队友换位,进攻和防守的状态中随时切换,达到全民皆兵的状态。
然而很多一开始接触足球的球迷,会容易把“全攻全守”当成人海战术。防守的时候所有人回来,来到禁区内来进行逼抢;进攻的时候所有的人压上去,像猛虎扑食一般去投入进攻,丝毫不去防守。
这样的认识会有点片面。
严格意义来讲,全攻全守是一种战术理念,更加强调“空间”和“球员”之间的默契搭配,使进攻和防守的时候能够有机动性。
打个简单的比方。
假设进攻的时候中锋是回撤的,回到中场进行组织,此时为了配合队友的进攻,中场球员可以前插,临时顶替队友的位置来到中锋位置,从而使得门前会有接应的选手。
由于球员位置发生变化,战术权重发生改变,此时就需要队友来进行配合,那么后插上的队友就会成为球队的“进球者”,顶替回撤的中锋接应的队友来承担进攻的重任。
不强调位置、任务的固定性,强调全队作战,在合理有序的战术安排下发挥全队的作用,这才是全攻全守的核心理念。
后面瓜迪奥拉的巴萨等球队就有这方面的影子。虽然踢的是传控,但是其理念也有全攻全守的影子,继承了这套战术的精髓。
其实从现代足球发展的趋势来讲,很多球队都已经是“全攻全守”了,打法和思路上都有所变化。全队参与进攻和防守,协同作战的理念也是越来越普遍。
除了全攻全守的概念,还有个容易被误导的理论,就是球员位置的更迭,这个我在社交媒体还有评论上会经常看到。
很多球迷对于球员的认识,会有位置+球员的印象。比如中后卫德塞利,后腰皮尔洛,前锋凯恩等等。
从通俗的意义来讲,这样也没错。
然而实际讨论足球的时候,这样去评论球员没有太大意义。
因为球员的位置是经常变动的,受球队阵型、伤病、教练战术安排变化的影响,球员并不会终生只踢一个位置。
比如刚才我讲德塞利,大家会觉得他是中后卫,实际上他也踢过后腰,年轻时候还经常会在后腰位置上拦截铲球,位置感也是相当不俗;
球员一生之中,踢不同位置的现象非常常见。年轻时候的位置,和年纪大了的位置踢法截然不同,也很普遍。
所以关于球员位置,要是听到别人的看法跟你的认知有所不太一样,那么就需要去了解一下这名球员的生平经历,从出道到退役的时候到底是怎么踢的。
技术有没有经历转型,踢法有没有改变,球风有什么变化,这些都可以再熟悉一遍。弄清楚以后去看待球员,那么评价就会更客观一些。
网上我看到很多球迷打嘴仗,会说“吉格斯怎么会是后腰,他不是边锋么?”或者“德罗西哪里踢中后卫,他不是后腰吗?”,看到这些评论我会觉得好玩。
讨论足球在这些事情上面没什么太大意义,具体的还是得根据某一场、某个时刻的变化去讨论才有深度。
阵型方面,这个被误解的情况也有很多。433、4231、442、352等战术特点、阵型方面总是弄不清楚,也会有什么“433克442”、“343踢不过4231”等言论出来。
这么说也是不严谨的。
阵型之间不光是相克,还有风格、战术打法的适配性上,球员默契是否兼容等等,不是说433就一定能赢442,4231就是会比343高级,这也不绝对。
阵型战术只是一方面,球队怎么踢,形势如何也很关键。
我打个比方,曼城和阿森纳的比赛,曼城踢3421阵型,阿森纳踢433。
按照常规认知来说,大家可能会觉得阿森纳阵型会比较均衡,会比3421的战术攻守平衡一些,会占优势。
可是真到场面上,曼城3421的体系未必踢不过阿森纳。
两边前卫内切,后腰回收,中后卫压上,另外利用中锋支点接应,辅助内切和套边的战术,把球控制在脚下,一样也会把枪手踢得溃不成军。
看比赛的时候,我们也会发现,三后卫和四后卫之间的差距也并不是绝对的。
球员位置变化特别多,打法思路也常有不同,加上还有换位、协防等各种变动,这让球场上会显得异常复杂。
光讨论阵型也不够,阵型之外还得讨论球员之间的打法,思路是怎么样的,把这些套进去,跟阵型相互结合,那么去理解足球战术会更透彻。
至于还有些概念,两翼齐飞、长传冲吊,这些说法更多讲的会是“风格”,并非指的是固定的套路。不是说球队长传冲吊,喜欢打这战术,地面配合就不踢了。
也不是这样的。
每支球队会有自己擅长的战术风格,怎么踢会根据场上形势来。先进球比赛占优,有些球队也会控控球,之前长传冲吊的,可能也不会起高球了,会把球控制在脚下来踢。
为的就是消耗对方的体力,从而获得打反击的机会。
反正怎么说吧,关于足球战术理解,需要有一个全局统筹的概念。单从“点”去认识还不够,还得从“面”扩展去了解。
这样去认识会比较全面。
发表评论